第689章 道破秘辛
關燈
小
中
大
因為華霄霽和楚楚都已認罪,李公父子三人並不是為盜匪劫殺而是因競儲之役遇害已經不算密聞了,潘存古而今雖然致仕,但潘家在汾陽也算是官宦世族,自有門路打聽這其中的隱情。
潘謝很快就有了收獲:“原來是趙副使僚客華霄霄竟被奸歹收買,洩露了李公父子三人前來汾陽竟然是欲繼續追察盜運鐵礦一案,應當是被……”說到這裏潘大郎壓低了聲音:“據兒子摸察,元兇應當便是競儲皇子之一,兒子還打探得知。”
他略經停頓和猶豫,但又被自家父親忽然凝重的神色震懾得心頭一驚,下意識就脫口而出:“汾陽城中許多人都知道,趙副使竟未隨同太子回京,而是相伴家眷扶李公之柩至汾陽,協佐治喪下葬之事,故而雖然李家確然不曾廣告訃文,但汾陽不少大姓世族主動前往吊唁,李家雖也一概婉拒喪儀,然而並未拒絕喪客吊唁,唯有對咱們家,仿佛是克意疏絕。”
潘謝察清這事後心裏實在有些七上八下,因如今雖然朝廷還並未擬定冊封大典日期,但皇上已經下旨冊封了六皇子為東宮儲君,就憑趙逕勿輔佐太子監政江南的功勞,日後必然成為東宮信臣,今上已然對趙逕勿寄予信重,更何況未來儲君登極九五之後。
而趙逕勿竟然不隨太子返京留在汾陽為外岳治喪,說明他與妻室顧氏相敬如賓的傳聞確鑿無疑,就算李家這一代子弟,李牧、李司仿佛無意仕途,但李放可已經擔任東宮親衛之職,被這樣的門第疏絕甚至記恨,自然不算一件幸事。
相比潘存古和李公知交之誼不假,潘謝多少因為李家被流放鐵嶺衛,兩門多年斷交的緣故,而今慮事難免以利害為重,他原本聽父親擔心李公對自家疑有芥蒂的話尚且不以為然,但現在知曉連軒翥堂恐怕都會因此與自家交惡後,才真正添了幾分焦慮和憂愁。
所以見父親久久不語,潘謝不由出謀劃策:“趙副使妻族顧氏,與大郎媳婦本家的嫂嫂為姻親,或許咱們可以通過一層關系斡旋……”
潘存古閉目長嘆:“李家不曾埋怨我們,是我們有負李家,不要再行無謂之事了。”
“阿父……”
“李家世孫並無意與我家疏絕,之所以劃清界限,是世孫心善,不願牽連我家也受無妄之災,可李家世孫卻沒有想到……他是萬萬沒有想到……”潘存古說到這裏竟然再度老淚橫流,以至於捶胸一陣悶哭。
驚得潘謝也是六神無主,但也著實品度不出父親的言外之意,看父親如此悲痛甚至於更像是自責不已,他也不好追問這其中究竟還有多少隱情,只能是好言相勸,自己卻難免更增滿腹疑問。
這晚潘謝回到屋子裏,他的妻子孫氏便上前安慰:“老爺也別為這事過於發愁,大郎媳婦雖然父母高堂過世得早,兄嫂對她卻一直關照,我們也並沒有慢怠大郎媳婦,大郎媳婦既答應了讓她嫂嫂靳娘從中斡旋,這件事應當大有彌補的餘地。靳娘的小姑子,嫁的就是汾陽顧氏,她的婆母又正是汾陽顧的宗婦,對顧宜人兄妹聽說一直照庇,顧家老太太開了口,顧宜人應當會替咱們說話,李家而今,指望的還不是只有軒翥堂,又哪裏能夠不依不饒呢?如此老爺起覆便不至於受到阻礙了。”
原來潘謝的生母三年前過世,潘謝不得不丁憂,如今他其實也是除服未久,所以還沒有起覆。
潘謝之所以擔心,怕的也是開罪了太師府,不利於起覆。
“這件事先不要進行了,我看阿爹的態度……只怕還有我不知的險難,過些時候再說吧。”
潘謝是個孝子,雖然擔憂仕途,但仍不願意逼問老父,倒還是潘存古自己想通了,這日終於對長子說起那一件他自覺難以啟齒的陳年舊事。
既為秘辛,自然會摒退閑雜,不過潘存古再怎麽防範,也防範不得嬌杏這麽個“隔墻之耳”。
於是乎春歸理所當然便聽聞了潘家這件秘辛。
“原來潘存古的生母,從前有個青梅竹馬的表兄,兩人是指腹為婚,奈何潘母這位表兄十五歲時,家族遭殃,表兄的父祖皆落得抄家罷職下場,潘母的爹娘就變了卦,把女兒另嫁官宦門戶。又怎知潘母的表兄靠著自己又考取了功名,一度大受先帝寵信,表兄不忘舊情,雖然潘母那時已然過世,不過仍然提攜潘存古仕途順遂。
李公當年主張改革礦務,就是潘存古的表舅告誡潘存古疏遠李公,說李公已經成為申妃及燕王眼釘肉刺,生怕潘存古被李公連累。”
嬌杏嘆了聲氣:“潘存古跟長子說起這件事時,著實懊惱不疊,因他當時雖然沒聽那表舅的話幹脆與李公斷交,不過也並沒將其中的利害向李公道明,結果到底還是眼看著李公因此獲罪,更沒想到多年之後,李公好容易遇赦,還是因為這事斷遭遇不測之禍。”
果然是與申氏和廢燕王有關!春歸早已聽了蘭庭的剖析,據蘭庭推測,當年燕王意圖謀反,就打過主意私匿公礦暗造武器,不想外祖父卻偏在那時主張改革,陰差陽錯對燕王謀反的計劃設制下障礙,而礦務改革隨著一場突發的地動終止,外祖父也因而獲罪,燕王才有機會起兵謀反。
那時彭妃已經一敗塗地,唯有申妃還在拼死掙紮,先帝數回起意廢儲無奈卻被趙太師、許閣老等勸止,但先帝雖然未廢東宮,對於申妃之子的寵愛卻從來未曾衰減。
成祖原為燕王,是在燕地起兵攻陷南京才能登極九五,於是得位後下令遷都北平,燕王府為成祖潛邸,自那時起便不再有燕王的爵位。
但先帝卻因寵愛申妃之子,特封其為燕王。
不過後來這位燕王卻沒有先祖的幸運,謀逆以一敗塗地告終,申妃母子皆獲處死。
而今的魏國公,當年可是東宮信臣,是申妃及廢燕王的死對頭,但鄭秀為何忌憚蘭庭追察這起私運鐵礦案呢?
鄭秀不惜將外祖父三位滅口,一定是為防範潘存古道出當年隱情,那個暗中促成外祖父主張的改革功敗垂成的人,定是聽令於燕王,但燕王事敗,他卻沒有暴露,反而轉投了鄭秀,鄭秀靠著這人的運營,一直在私造兵器,為的就是競儲失敗後,興兵謀反!
而原為燕王信臣,後又轉投鄭秀者,就是潘存古的表舅!
“這人是誰?”春歸問。
——數個時辰之前,潘謝竟然才知道自己還有這麽一位“舅祖父”。
“他便是長治公鮑文翰,現任都察院之長首。”潘存古提起這位“恩長”時,神情也極其覆
雜:“除我之外,當時無人知曉鮑公竟然趨從於燕王,後來燕王雖然勢敗,鮑公非但未曾受牽甚至還一直得重於今上,我是受鮑公提攜才一路青雲順遂,當時……我著實不能相告志唯實情。但自從那件事後,我也不願再受鮑公恩攜,尤其是當燕王勢敗!我們與鮑府,明面往來鮮少,故而世人都不知這層秘辛隱情。”
潘存古對長子說起這件事時,仍然不能釋懷:“我原本還心懷僥幸,以為長治公雖然曾為燕王逆黨,到底懸崖勒馬再不敢行叛逆之事,怎知……志唯父子三人,多半是為他所害,我甚痛怍,長治公幹脆將我滅口不是一了百了,又何必再行逼害無辜之人?!可是啊,我們一家,畢竟承蒙他的手下留情,我不得不領這恩庇。
但我知交李志唯,他為這件舊案,流放鐵嶺衛多年,也是因為這件舊案,父子三人都被殺害!可他的孫兒,為了保我潘家一門不遭禍患,明明知道這件事與我家密切相幹,卻寧肯與我家斷絕往來,這樣的深情厚義,該讓我如何報答?”
潘謝也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應當如何是好:“兒子實未料到,以忠直敢諫著稱的長治公竟然是,竟然是……廢燕逆黨。”
“這件事沒有這樣簡單,我也拿不準長治公如今投效了何人,且更無罪鑿指控長治公便是謀害志唯的兇手!但這件事憋在我心裏,憋在我心裏……日後我與志唯泉下相逢,我有何面目再見故人?更重要則是,燕王逆案雖湮滅於塵土,而今朝堂之上仍然不得太平,我這把歲數了,也不知還活得了多久,如若有生之年都不能為志唯討回公允,我只能寄望於子孫,你們,不可忘記志唯滿門待我們一家的情義,倘若時機合適……道出實情吧。”
這就是潘存古,唯一能為故人所做的事了。
春歸聽嬌杏敘述之後,倒也不怪潘存古的遲疑兩難,說到底她的外祖父雖與潘存古有同窗之誼,但那鮑文翰也確然對潘存古有提攜之恩,潘存古當年能夠提醒外祖父小心暗算已經大不容易了,而今又將這些秘辛告訴其長子,令其長子待得時機合適揭發指控,雖然有為家族存亡考慮的動因,但也正是人之常情。
李、潘兩門日後縱無深交,至少也不應銜恨。
“宜人,潘存古雖不確定,但這位長治公鮑文翰,應當是轉投了魏國公鄭秀吧?”嬌杏嘗試著提出了她自己的見解。
“當然。”春歸給予肯定:“長治公,我便是內宅婦人,也著實對這號稱已經如雷貫耳了。”
鮑文翰並未得爵,之所以稱其為長治公,實乃他籍居長治,又因官聲素佳,故而以籍居地冠以尊稱,這也足見他在官場上也是得人推崇的名臣了。
然而呢?先助燕王謀逆意圖篡位,再投鄭秀助紂為虐,在春歸心目中,或許這人唯一可取,大約便是還顧念著潘母的一段舊情,始終狠不下心來把潘存古幹脆斬草除根。
“真是人心隔肚皮。”嬌杏發出了來自魂靈的感慨。
“可人心,到底還沒有盡數崩壞,我們固然遭遇背叛,但身邊也有不離不棄同生共死的友盟。”春歸看向這日,晉地略顯陰沈的天穹。
所以這方天下,這個世間,還算有救吧?
——第三卷 終——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潘謝很快就有了收獲:“原來是趙副使僚客華霄霄竟被奸歹收買,洩露了李公父子三人前來汾陽竟然是欲繼續追察盜運鐵礦一案,應當是被……”說到這裏潘大郎壓低了聲音:“據兒子摸察,元兇應當便是競儲皇子之一,兒子還打探得知。”
他略經停頓和猶豫,但又被自家父親忽然凝重的神色震懾得心頭一驚,下意識就脫口而出:“汾陽城中許多人都知道,趙副使竟未隨同太子回京,而是相伴家眷扶李公之柩至汾陽,協佐治喪下葬之事,故而雖然李家確然不曾廣告訃文,但汾陽不少大姓世族主動前往吊唁,李家雖也一概婉拒喪儀,然而並未拒絕喪客吊唁,唯有對咱們家,仿佛是克意疏絕。”
潘謝察清這事後心裏實在有些七上八下,因如今雖然朝廷還並未擬定冊封大典日期,但皇上已經下旨冊封了六皇子為東宮儲君,就憑趙逕勿輔佐太子監政江南的功勞,日後必然成為東宮信臣,今上已然對趙逕勿寄予信重,更何況未來儲君登極九五之後。
而趙逕勿竟然不隨太子返京留在汾陽為外岳治喪,說明他與妻室顧氏相敬如賓的傳聞確鑿無疑,就算李家這一代子弟,李牧、李司仿佛無意仕途,但李放可已經擔任東宮親衛之職,被這樣的門第疏絕甚至記恨,自然不算一件幸事。
相比潘存古和李公知交之誼不假,潘謝多少因為李家被流放鐵嶺衛,兩門多年斷交的緣故,而今慮事難免以利害為重,他原本聽父親擔心李公對自家疑有芥蒂的話尚且不以為然,但現在知曉連軒翥堂恐怕都會因此與自家交惡後,才真正添了幾分焦慮和憂愁。
所以見父親久久不語,潘謝不由出謀劃策:“趙副使妻族顧氏,與大郎媳婦本家的嫂嫂為姻親,或許咱們可以通過一層關系斡旋……”
潘存古閉目長嘆:“李家不曾埋怨我們,是我們有負李家,不要再行無謂之事了。”
“阿父……”
“李家世孫並無意與我家疏絕,之所以劃清界限,是世孫心善,不願牽連我家也受無妄之災,可李家世孫卻沒有想到……他是萬萬沒有想到……”潘存古說到這裏竟然再度老淚橫流,以至於捶胸一陣悶哭。
驚得潘謝也是六神無主,但也著實品度不出父親的言外之意,看父親如此悲痛甚至於更像是自責不已,他也不好追問這其中究竟還有多少隱情,只能是好言相勸,自己卻難免更增滿腹疑問。
這晚潘謝回到屋子裏,他的妻子孫氏便上前安慰:“老爺也別為這事過於發愁,大郎媳婦雖然父母高堂過世得早,兄嫂對她卻一直關照,我們也並沒有慢怠大郎媳婦,大郎媳婦既答應了讓她嫂嫂靳娘從中斡旋,這件事應當大有彌補的餘地。靳娘的小姑子,嫁的就是汾陽顧氏,她的婆母又正是汾陽顧的宗婦,對顧宜人兄妹聽說一直照庇,顧家老太太開了口,顧宜人應當會替咱們說話,李家而今,指望的還不是只有軒翥堂,又哪裏能夠不依不饒呢?如此老爺起覆便不至於受到阻礙了。”
原來潘謝的生母三年前過世,潘謝不得不丁憂,如今他其實也是除服未久,所以還沒有起覆。
潘謝之所以擔心,怕的也是開罪了太師府,不利於起覆。
“這件事先不要進行了,我看阿爹的態度……只怕還有我不知的險難,過些時候再說吧。”
潘謝是個孝子,雖然擔憂仕途,但仍不願意逼問老父,倒還是潘存古自己想通了,這日終於對長子說起那一件他自覺難以啟齒的陳年舊事。
既為秘辛,自然會摒退閑雜,不過潘存古再怎麽防範,也防範不得嬌杏這麽個“隔墻之耳”。
於是乎春歸理所當然便聽聞了潘家這件秘辛。
“原來潘存古的生母,從前有個青梅竹馬的表兄,兩人是指腹為婚,奈何潘母這位表兄十五歲時,家族遭殃,表兄的父祖皆落得抄家罷職下場,潘母的爹娘就變了卦,把女兒另嫁官宦門戶。又怎知潘母的表兄靠著自己又考取了功名,一度大受先帝寵信,表兄不忘舊情,雖然潘母那時已然過世,不過仍然提攜潘存古仕途順遂。
李公當年主張改革礦務,就是潘存古的表舅告誡潘存古疏遠李公,說李公已經成為申妃及燕王眼釘肉刺,生怕潘存古被李公連累。”
嬌杏嘆了聲氣:“潘存古跟長子說起這件事時,著實懊惱不疊,因他當時雖然沒聽那表舅的話幹脆與李公斷交,不過也並沒將其中的利害向李公道明,結果到底還是眼看著李公因此獲罪,更沒想到多年之後,李公好容易遇赦,還是因為這事斷遭遇不測之禍。”
果然是與申氏和廢燕王有關!春歸早已聽了蘭庭的剖析,據蘭庭推測,當年燕王意圖謀反,就打過主意私匿公礦暗造武器,不想外祖父卻偏在那時主張改革,陰差陽錯對燕王謀反的計劃設制下障礙,而礦務改革隨著一場突發的地動終止,外祖父也因而獲罪,燕王才有機會起兵謀反。
那時彭妃已經一敗塗地,唯有申妃還在拼死掙紮,先帝數回起意廢儲無奈卻被趙太師、許閣老等勸止,但先帝雖然未廢東宮,對於申妃之子的寵愛卻從來未曾衰減。
成祖原為燕王,是在燕地起兵攻陷南京才能登極九五,於是得位後下令遷都北平,燕王府為成祖潛邸,自那時起便不再有燕王的爵位。
但先帝卻因寵愛申妃之子,特封其為燕王。
不過後來這位燕王卻沒有先祖的幸運,謀逆以一敗塗地告終,申妃母子皆獲處死。
而今的魏國公,當年可是東宮信臣,是申妃及廢燕王的死對頭,但鄭秀為何忌憚蘭庭追察這起私運鐵礦案呢?
鄭秀不惜將外祖父三位滅口,一定是為防範潘存古道出當年隱情,那個暗中促成外祖父主張的改革功敗垂成的人,定是聽令於燕王,但燕王事敗,他卻沒有暴露,反而轉投了鄭秀,鄭秀靠著這人的運營,一直在私造兵器,為的就是競儲失敗後,興兵謀反!
而原為燕王信臣,後又轉投鄭秀者,就是潘存古的表舅!
“這人是誰?”春歸問。
——數個時辰之前,潘謝竟然才知道自己還有這麽一位“舅祖父”。
“他便是長治公鮑文翰,現任都察院之長首。”潘存古提起這位“恩長”時,神情也極其覆
雜:“除我之外,當時無人知曉鮑公竟然趨從於燕王,後來燕王雖然勢敗,鮑公非但未曾受牽甚至還一直得重於今上,我是受鮑公提攜才一路青雲順遂,當時……我著實不能相告志唯實情。但自從那件事後,我也不願再受鮑公恩攜,尤其是當燕王勢敗!我們與鮑府,明面往來鮮少,故而世人都不知這層秘辛隱情。”
潘存古對長子說起這件事時,仍然不能釋懷:“我原本還心懷僥幸,以為長治公雖然曾為燕王逆黨,到底懸崖勒馬再不敢行叛逆之事,怎知……志唯父子三人,多半是為他所害,我甚痛怍,長治公幹脆將我滅口不是一了百了,又何必再行逼害無辜之人?!可是啊,我們一家,畢竟承蒙他的手下留情,我不得不領這恩庇。
但我知交李志唯,他為這件舊案,流放鐵嶺衛多年,也是因為這件舊案,父子三人都被殺害!可他的孫兒,為了保我潘家一門不遭禍患,明明知道這件事與我家密切相幹,卻寧肯與我家斷絕往來,這樣的深情厚義,該讓我如何報答?”
潘謝也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應當如何是好:“兒子實未料到,以忠直敢諫著稱的長治公竟然是,竟然是……廢燕逆黨。”
“這件事沒有這樣簡單,我也拿不準長治公如今投效了何人,且更無罪鑿指控長治公便是謀害志唯的兇手!但這件事憋在我心裏,憋在我心裏……日後我與志唯泉下相逢,我有何面目再見故人?更重要則是,燕王逆案雖湮滅於塵土,而今朝堂之上仍然不得太平,我這把歲數了,也不知還活得了多久,如若有生之年都不能為志唯討回公允,我只能寄望於子孫,你們,不可忘記志唯滿門待我們一家的情義,倘若時機合適……道出實情吧。”
這就是潘存古,唯一能為故人所做的事了。
春歸聽嬌杏敘述之後,倒也不怪潘存古的遲疑兩難,說到底她的外祖父雖與潘存古有同窗之誼,但那鮑文翰也確然對潘存古有提攜之恩,潘存古當年能夠提醒外祖父小心暗算已經大不容易了,而今又將這些秘辛告訴其長子,令其長子待得時機合適揭發指控,雖然有為家族存亡考慮的動因,但也正是人之常情。
李、潘兩門日後縱無深交,至少也不應銜恨。
“宜人,潘存古雖不確定,但這位長治公鮑文翰,應當是轉投了魏國公鄭秀吧?”嬌杏嘗試著提出了她自己的見解。
“當然。”春歸給予肯定:“長治公,我便是內宅婦人,也著實對這號稱已經如雷貫耳了。”
鮑文翰並未得爵,之所以稱其為長治公,實乃他籍居長治,又因官聲素佳,故而以籍居地冠以尊稱,這也足見他在官場上也是得人推崇的名臣了。
然而呢?先助燕王謀逆意圖篡位,再投鄭秀助紂為虐,在春歸心目中,或許這人唯一可取,大約便是還顧念著潘母的一段舊情,始終狠不下心來把潘存古幹脆斬草除根。
“真是人心隔肚皮。”嬌杏發出了來自魂靈的感慨。
“可人心,到底還沒有盡數崩壞,我們固然遭遇背叛,但身邊也有不離不棄同生共死的友盟。”春歸看向這日,晉地略顯陰沈的天穹。
所以這方天下,這個世間,還算有救吧?
——第三卷 終——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